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 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红 “设” 突击队于 2025 年暑期奔赴井冈山,开展了一场融 “学、讲、研、践” 于一体的沉浸式思政实践活动。这支由 10 余名青年师生组成的队伍,以专业之长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在革命圣地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学”—— 循迹:在历史现场读原著、悟原理

从茅坪村八角楼到茅坪革命旧址群,队员们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八角楼内,一盏油灯、一张木桌、一部手稿,定格了毛泽东同志在绝境中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峥嵘岁月;茅坪旧址的青砖黛瓦间,红军标语的斑驳字迹仍在低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队员们触摸着被岁月磨光的门槛,仿佛听见 90 年前的呐喊:“中国的红色政权必将胜利!”

这一刻,书本中的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信仰坐标,让“坚定理想信念”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穿透时空的精神接力。通过 “情境式原著导读+现场教学+小组研讨” 沉浸式课堂,队员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转化为 “强国有我” 的青春坐标。这种学习方式,让理论知识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深入队员们的内心。

? 

“讲”—— 对话:让红色故事带着 “青言青语” 飞入万家

队员们对话红色传承人,聆听历史回响。其中,与袁文才烈士外甥的对话,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的窗口。“舅舅牺牲前把党证缝在衣领里,他说‘革命者死也要死在党旗下’?!?袁文才烈士的外甥用颤抖的手比划着,眼中泛起泪光。

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对话,让队员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革命者的温度—— 原来英雄不是符号,而是和我们一样会痛、会怕,却选择为信仰燃烧生命的普通人。突击队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口述史,计划制作微纪录片、红色文创等,以青年们喜爱的方式,让 “沉默的文物” 在青年语境中重新开口说话,让红色故事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研”—— 铸魂:一堂开在井冈山的 “大思政课”

在茅坪村八角楼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创意学院“大思政” 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揭牌。这并非简单的挂牌仪式,而是一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宣言?;亟劳芯陨胶焐试?,开发 “红色 IP 数字文创”“革命文物复原” 等实践课程,把专业课堂搬到茅坪镇,搭建起学习、思考、践行的红色平台。

“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带着这个问题,团队走访 7 个村落,访谈红色后代,采集口述史料 20 小时。结合专业优势,形成调研报告,并准备推出三大实践成果:开发制作 “井冈山红色 IP” 系列作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通过这样的研究与实践,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践”—— 赋能:把专业所长服务老区发展

依托新揭牌的“大思政” 实践教学基地,红 “设” 突击队把课堂作业升级为助农项目。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将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以彩绘形式巧妙呈现,彩绘面积达 1000 余平米?;刮钡厣杓浦魈馐泳醣晔叮⒂刖陨矫┢赫虼锍晌拇纯⒑献餍?。

此外,在茅坪村党群服务中心,队员们开设的“童心绘井冈” 吸引了 30 余名留守儿童参与。10 多天里,队员们累计志愿服务 200 余小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强国有我” 的青春担当。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区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让老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语:薪火相传向未来

当实践临近尾声,88 岁的红军后代将一包井冈红土赠予队员们:“这是扎根的土壤,也是精神的种子?!?这份特殊的礼物,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正如带队教师所言:“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的起点。” 红 “设” 突击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专业传承革命精神,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将带着这份使命与担当,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一审/熊敏 二审/严令文 三审/付琍